电脑版
首页

搜索 繁体

第一百四十一章 正午攻势(三十一)(2/2)

姜榆罔究其本,追求原因,他还是最愿意把罪过放在明宣宗上,这位曾经跟随明成祖朱棣远征大漠的皇帝,一方面过晚地有自己的继承人,没能够像自己的父辈培养自己一样培养自己的后代。

不知此后两百年间,大明的士兵在外征战,孤立无援时,是否会想起两百年前,明宣宗。

否则,就是所有人真正的失败,同样除了思家势力。除此之外,这场战争最终的胜与负实际上是与思机发无关的,尽他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说是直接结束了麓川之战也不为过。

而大明一方,虽然说也是成功阻止了麓川的扩张,沉重打击了麓川的势力,但是自己也以此为节,开始逐步丧失在中南半岛西南的控制力量。

而之后的清朝,则是堪称人类文明历史上一次型社会实验,属于华夏的中世纪,从1644年多尔衮主中原,到一八四零年战争,华夏大地之上的生产力科技平没有前过半步,彻底落后于世界的前

麓川之战后的孟养,彻底告别了曾经可以称得上是伟大的孟卯国时代,接下来的麓川,到了麓川孟养时代,虽然说也不算是和其他周边小势力一样服从于阿瓦王朝,但是相比之前的孟卯国时代来说,不过是苟延残罢了。

后来,又因为在东南沿海方向的理不力,饱受倭寇海盗侵袭的大明,也基本断绝东南方向的海上扩张。

又因为在之前的明宣宗时代,大明就放弃了趾的势力,加上麓川之战没能够彻底征服麓川,大明在中南半岛,或者说东南亚的势力只剩下木一带并不繁荣和大的地区,而更南方的像是大城和太古喇一带,则是完全失去控制。

另一方面,则是作为一个同样有能力戎作战的皇帝,却放弃了大明的在外利益,全面缩保守的战略,可以说是葬送了大明的未来,早早的挖好了这个帝国的坟墓。

就算是战败被俘,然后苟且地活下去,狼狈地逃回来,也远胜过不战而退。

而麓川的另一条路,就是由大明赢下这一场战争,彻彻底底地获得胜利,重建大明的麓川宣司,重新控制这片土地,只有这样,所有人才能真正赢得这场战争的胜利,也许除了思家势力。

但孟养思家势力在思机发死后,也再也没有崛起的实力了,客观角度上讲,大明虽然撤军,但是还是控制了麓川的祖地孟卯,以及蛮莫,南甸等地,一定程度上限制住了麓川的势力发展。

可能的唯一答案就是,这是底哈低在麓川之战中兵帮助思机发迫明军退兵而付的代价,即拿自己麓川之主,孟卯国君的名号为赌注和号召,来协助阿瓦王朝的孟养土司势力发动对阿瓦王朝的叛

他固然可以修养生息,可以不再对外征战,但是和平和发展,不能以放弃自己的利益为代价,如果说为了和平与发展可以放弃自己的利益,那可以放弃的东西就太多了。

从姜榆罔了解和分析来看,思机发参与这场战争很可能都并非是主动的,因为刚刚麓川刚刚从和大明的战争中回过神来,还没有行多久的休养生息,就要立刻行和中南半岛西南在这个时代可能是真正的最大势力阿瓦王朝行战争,于情于理都是难以解释的。

但是姜榆罔不同,他是从另一条路的后方,抄了命运与历史的路,走回这个地方的,在此时此刻,他就是这个时空中拥有最大的判断力与分析能力的人,是知晓另一条路的人。

另外在阿瓦王朝一边,因为在对阿瓦王朝的战争中失败,麓川也不复原本在这一带地区的权势,可以说是除了在孟养到江城一带的控制力,其他地方的权威尽失,再也不是过去的孟养了。

至此,大明在向南方向的势力扩张被完全中断,而不巧的是,之后接着发生的土木堡之变也一定程度上宣告着大明在北方的势力扩张的停滞甚至中止。

这片土地不是没有过弱的时刻,但是朱瞻基是举起手中的帝国之剑亲手斩断龙之脊,这说到底就是在饮鸩止渴,在为了前的蝇小利,放弃所有的未来,为了萤火之光,让大地永远地坠无边的黑暗。

但是他所享受到的赢得这一切的结果,甚至也可以说是要付的代价,那就是和阿瓦王朝的孟养昭法,即隶属于阿瓦王朝,控制孟养东北的孟拱的孟养土司底哈低的儿明乌底,明乌司一起发起发动对阿瓦王朝的战争。

本章已阅读完毕(请击下一章继续阅读!)

这些事情,都像是苍天的斧一样一斧一斧砍在了大明的气脉国运之上,彻底中断了这个国家随着人类文明发展势一起四面扩张,走向远方,走向大海的路。依靠之前千年积淀下来的老本,只是保证大明没有落后于世界而已,曾经的领先地位已经不复存在。

思机发的下场自然是悲惨的,他在战败后被阿瓦王朝生擒,然后被押送到大明京师死,这样说来,思机发也不能算是这场战争的胜利者,毕竟可以算是拿自己剩下来的生命换来的胜利,到来不过是为孟养思家势力了嫁衣。

热门小说推荐

最近更新小说